
叶晓锋, 教授,博士;
研究方向:上古出土文献、音韵学、汉语方言学、丝绸之路语言比较研究。
教育经历:
2008.9-2011.7 复旦大学中文系,文学博士,指导老师:杨剑桥教授、潘悟云教授。
《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》,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。国内第一篇语音类型学学位论文。
2005.9-2008.7上海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,文学硕士,指导老师:潘悟云教授。
1999.9-2003.7温州师范学院(现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),文学学士。
国家项目经历:
(1)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丝绸之路沿线语言比较视野中的上古汉语词汇研究》(批准号:17BYY138,结项)
(2)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《汉帝国的目光:语词、观念与语言考古学》(批准号:22FYYB050,结项)
(3)国家冷门绝学项目研究专项立项《丝绸之路沿线语言比较视野中的扬雄<方言>研究》,(批准号:24VJXG061,在研)。
主要论著:
(1)专著:《汉帝国的目光:语词、观念与语言考古学》,独立完成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24年12月。
(2)专著:《丝绸之路沿线语言比较视野中的上古汉语词汇研究》,独立完成,浙江大学出版社,2022年12月。
(3)专著:《上古中国的语词、知识和思想》,独立完成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20年5月。
(4)论文:《匈奴语言及族源新探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18年第5期,CSSCI期刊。根据匈奴语言里的亲属名词与印度达罗毗荼语、闪含语系系统对应情况,提出匈奴和近东文明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内在关联。
(5)论文:《从丝绸之路语言接触的角度看先秦部分医学词语的来源——以“扁鹊”“痹”“达”等词语为例》,《民族语文》,2018年第1期,CSSCI期刊。根据汉代医学竹简中,“扁鹊”写作“敝昔”,古音与印度-伊朗语言中的biʃak对应,进而结合上古医学术语“痹”(表示“风病”)“达”(表示“针”)从印度-伊朗语找到语源,提出上古时期印度医学与中国医学存在交流和互鉴。
(6)论文:《华佗与梵文vaidya“医生”:以佛教传入东汉为线索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1年,第1期,CSSCI期刊《人大复印资料》(语言文字学),2021年,第5期。
近年发表文章:
(1)《国语集解订补》,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》,2010年第5期。
(2)《汉藏语中的“眉毛”》,《民族语文》,2009年第6期,CSSCI期刊。
(3)《汉藏语中的“弱”以及相关问题》,《语言研究集刊》,2013第11辑,上海辞书出版社,CSSCI辑刊。
(4)《上古楚语中的南亚语成分》,《民族语文》,2014年第3期,CSSCI期刊。《人大复印资料·语言文字学》2014年第11期转载。
(5)《<诗经> “静女其姝”解》,《吴语研究》,2014年第7辑,上海教育出版社。
(6)《汉语方言中的“沙牛”的语源》,《东方语言学》,2014年14辑,上海教育出版社。
(7)《凤凰考》,《民族语文》,2016年第6期,CSSCI期刊。
(8)《认知哲学视域下的“风”病观念语源探究》,《医学争鸣》,2017年第2期。
(9)《从丝绸之路语言接触的角度看先秦部分医学词语的来源——以“扁鹊”“痹”“达”等词语为例》,《民族语文》,2018年第1期,CSSCI期刊。
(10)《匈奴语言及族源新探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18年第5期,CSSCI期刊。
(11)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绝句、竹枝词称谓起源研究》,《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学报》(哲社版),2020年,33卷,第2期。(第二作者)
(12)《中古梵僧入唐与复数标记“们”的产生》,《民族语文》,2020年,第2期。(通讯作者),CSSCI期刊
(13)《楚简中软腭音和双唇音的交替在南方汉语方言的遗留——以“父”声符与“古”声符通假为例》,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》,2020年,第26辑,CSSCI辑刊。
(14)《华佗与梵文vaidya“医生”:以佛教传入东汉为线索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1年,第1期,CSSCI期刊《人大复印资料》(语言文字学),2021年,第5期。
(15)《语音类型学:发展脉络与汉语研究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23年7月13日。
(16)《 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话语体系下国际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》,《 俄罗斯人文瞭望》 2024年第2期( 总第12期)。
(17)《历史比较语言学视域下中国神话传说人物西王母的形象—— 基于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》,《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学报》,2024年,第4期。
(18)《 “吉金”“麒麟”和“华夏”——丝绸之路太阳崇拜的语言考古学探索》,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》,2024年第6期。